中国成立数据局及数字资产入表的意义

中国成立数据局及数字资产入表的意义

王铁敬

中国成立数字局作为副部级单位并由国家发改委直管,以及2024年1月允许数字资产进入资产负债表等一系列举措,是国家在数字经济时代推动数字化转型、完善数据要素市场、强化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。这些动作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实际影响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 

1. 战略意义

 (1)强化数字经济的顶层设计

- 数字局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对数字领域的统筹管理升级到更高层级,有助于打破部门壁垒,协调数据要素市场、数字基础设施、数字产业化等关键领域的发展。

- 副部级规格体现了数字经济的国家战略地位,与“数字中国”建设(如“十四五”数字经济发展规划)形成政策呼应。

 

 (2)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

- 允许数字资产进入资产负债表,是对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合法化确认,为数据确权、定价、交易和流通奠定基础。

- 此举可能参考了国际趋势(如欧盟《数据治理法案》),但更注重中国特色,强调数据主权和安全。

 

 (3)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

- 通过规范数字资产会计处理,鼓励企业(尤其是科技、金融、制造业)将数据资源转化为可量化的资产,提升数字化转型动力。

- 为未来数字资产交易、数字金融(如数据质押融资)提供制度铺垫。

 

2. 实际影响

 (1)对企业的影响

- 资产结构优化:企业可将数据资源纳入资产负债表,改善财务报表,增强融资能力(例如数据资产可作为抵押品)。

- 新商业模式:催生数据交易、数据服务等新兴产业,推动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化发展。

- 合成本:企业需建立数据资产管理制度,可能面临更高的合要求(如数据安全、隐私保护)。

 

 (2)对产业的影响

- 数字经济产业链受益: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等技术服务需求增长,支撑数据采集、存储、分析、交易全链条。

- 传统产业升级:制造业、农业等领域通过数据资产化加速智能化改造(如工业互联网、精准农业)。

 

 (3)对宏观经济的影响

- GDP核算革新:数据资产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,可能重构经济增长衡量标准。

- 国际竞争力:中国在数据规则制定权上抢占先机,与欧美形成博弈(如跨境数据流动、数字税等议题)。

 

 (4)潜在挑战

- 数据确权难题:如何界定数据所有权(个人、企业、政府)仍需细化规则。

- 安全与隐私风险:需平衡数据开发利用与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《数据安全法》的合要求。

- 市场泡沫:数字资产估值缺乏统一标准,可能引发炒作或金融风险。

 

3. 国际对比与中国特色

- 与欧美差异:中国更强调“数据作为生产要素”的经济属性,而欧盟以隐私保护(GDPR)为先,美国以企业主导为主。

- 政府主导模式:通过数字局等机构加强集中管理,区别于西方的市场化分散模式,体现“全国一盘棋”优势。

 

4. 未来展望

- 立法完善:预计将出台《数据资产登记管理办法》《数据交易条例》等配套法规。

- 试点推广:可能从长三角、粤港澳等数字经济发达地区先行试点数据资产化。

- 技术配套:区块链、隐私计算等技术将用于数据资产确权和交易平台建设。

 

总结

这一系列动作是中国在数字经济时代构建制度性优势的关键步骤,既服务于国内高质量发展(如产业升级、要素市场化),也着眼于全球数字治理话语权争夺。短期看,将激活数据要素市场活力;长期看,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竞争规则。但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有效解决数据确权、安全、公平等核心问题。

 

新闻动态

NEWS